我們棲身在屋子里面,消磨著生命的時光。
我們通過選擇住宅,選擇了自己的糊口方式,而住宅本身也改變著我們的糊口方式。
林語堂先生說過:“中國建筑的基本精神是和平與滿意,其最好的體現是私家的住宅和庭院建筑。這種精神不像哥特式建筑的尖頂那樣直指蒼天,而是環抱大地,得意其樂,哥特式教堂暗示著精神的崇高,而中國廟宇宮殿則暗示著精神的安詳和寧靜?!?/span>
這種精神上的安詳和寧靜指導著中國傳統的住宅風水學。住宅的本意是靜默養氣,安身立命,意思的指糊口和精神有所依托。
《天隱子》里說:所謂的安處,并不是華堂深宅,重褥寬床,而是指能在南面靜坐,東首安寢,陰陽適中,光線明暗相伴。屋不要太高,高則陽盛而明多;屋也不要太低,低則陰盛而暗多。由于明多就會傷魄,暗多就會傷魂。人的魂屬陽,魄屬陰,如果明暗不調,那么就會產生疾病。

居室四邊都開設有窗戶,起風就關窗,風停便開窗。靜坐的地方,前面掛著簾子,后面設有屏風,光線太強,便放下簾子來調和;光線太暗,便卷起簾子以通外光。這樣,便能達到內以安心,外以安目,心目兩安,進而自身安定的目的。住宅作為一種糊口的工具,對人的影響至大,因此,如何運用風水學的原理,經營好其中的格式,意義甚重。
例如深圳,地處亞熱帶,四季恍惚,二十四節氣不均,冬短夏長,所以選擇住宅方面有很多的講究及避諱。普遍說來,就是要因地制宜,做到防潮、防熱、防風、防燥,格式要與天氣適宜,日照時間、風力風向要平均,調和四時的陰陽。
筆者在觀察海內外不少優秀的住宅時,常常在里面的窗前鵠立半個時辰,觀風看云,或讓陽光曬著背部,傾聽周圍的聲音,對內部的明暗、曲折之處進行著比較,領略著養怡之福、可得永年的奧秘,猜測著住宅本身將給人帶來的改變。
再用林語堂先生的話說:“最好的建筑是這樣的,我屋棲身其中,卻感覺不到天然在哪里終了,藝術在哪里開始?!?
|